时间: 2023年01月25日 09:51 | 作者:朗依制药 | 来源: 医药资讯| 阅读: 167次
“乙类乙管”后的首个春节,医护人员坚守一线——
用“敬业福”守护百姓的“健康福”
1月22日,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,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。春节假期,南京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仍然坚守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一线,全力保障节日期间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。 通讯员 章琛 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□ 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
兔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后的第一个春节,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佳节氛围中时,在“医”线,有这样一群身影,默默坚守、争分夺秒、救死扶伤。他们护航健康“不打烊”,全心全意守护“宁”,用“敬业福”守护百姓的“健康福”。
急诊:争分夺秒接力抢救,为生命“守岁”
“这位患者有心梗迹象,尽快安排心电图等检查!”除夕夜,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,而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里的紧张氛围则形成了强烈对比。一位年过六旬的患者因为胸痛被送进急诊科。“患者有典型的心梗症状,心脏损伤标志物异常!”作为接诊医生,急诊科主治医师周浩争分夺秒给患者做了心电图、CT等检查。一系列急救措施之后,患者迅速被送入导管室进行下一步治疗。
“快!这位患者脑出血,已经进入昏迷状态!”这波刚处理结束,另一边一位40多岁的患者也被送进了抢救室,周浩又马不停蹄投入下一轮急救中。“过年一家老小在一起吃年夜饭,可能情绪有些激动,血压过高,患者出现了脑出血,夜里11点被推入了手术室。”为了护佑市民生命,这已经是周浩在急诊室过的第九个春节。
春节期间,当部分门诊停诊时,急诊则24小时守护着市民的健康。这个除夕,周浩一直从下午坚守到正月初一早上8点。“来的患者平均年龄六七十岁,最大年纪90多岁,脑出血、脑梗、心梗患者有不少。”这一夜周浩没有一刻休息,为生命“守岁”,“除夕夜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,一般都不会来医院,患者谁也不希望春节在医院过。”周浩舍小家“卫”大家,因为爱人也是医务人员,春节期间同样要值班,两人只能根据排班分工轮流回家陪老人孩子过个年,“对于医生而言,特别是急诊医生,没有工作日、节假日之分,只有患者需不需要我们,只要有需要,我们都在。”
120急救医生:一顿午饭吃3次,护航“生命通道”
“一位脑出血患者需要转院,请立刻前往省人医。”1月22日中午,接到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电话时,南京市急救中心城西分站站长、急救医生郭鹏刚刚打开饭盒。丝毫没有犹豫,郭鹏和一起出车的小伙伴们立刻丢下碗筷,奔赴现场。
“这是一位83岁的老奶奶,当时因为脑出血被送进省人医抢救,经过治疗之后情况已经好转,家属希望能够转至家门口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,春节期间离家近一些方便照顾,所以拨打了120。”对每一位患者,急救医生都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出车。来回40多公里、一个多小时的转运任务结束后,回到急救中心,中午的饭菜早已经冰凉。对此郭鹏早已习惯,招呼着小伙伴们一起用微波炉加热此前刚吃没几口的午饭。
然而热好的饭菜才扒拉没两口,郭鹏又接到了出车任务,“一位肺栓塞患者好转,需要转至六合区的医院。”于是这一天内“第二顿”午饭仍旧没有结束,郭鹏又迅速起身出发了。这一餐,郭鹏可能还会吃“第三顿”,但他丝毫没有怨言,“这没啥,一顿午饭吃个三四回对我们急救人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了,在出车间隙能扒拉两口就行。”郭鹏笑道,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加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、心血管疾病季节高发期,春节期间的急救任务会比较重,面临的院前医疗急救压力比往年大很多,“但看着患者能够一个个好转,也算这个春节给我们最好的新春礼物,也是我们对患者最美好的祝福。”
这是郭鹏加入急救中心的第五个年头,虽然老家扬州离南京非常近,但他这些年来春节都没能回家团圆。“除夕和大年初一基本都是在中心值班,年后再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吧。没什么辛苦不辛苦的,护佑百姓的生命健康,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。”正月初一早上8点到初二早上8点,这24小时郭鹏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、奔跑在急救的路上,为市民的“生命通道”护航。
社区卫生服务中心:家门口的“健康守门人”,全天候的“医”靠